正文

ambiguously-ambiguously defined column

xinfeng335
文章最后更新時間2025年02月08日,若文章內(nèi)容或圖片失效,請留言反饋!

作為一個出生在九零年代初,完美錯過香港文化娛樂業(yè)黃金年代的年輕人,我常常聽到身邊略為年長的朋友們談論他們當年瘋狂崇拜港星的故事。在他們的神情里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午夜巴黎》里說的“他們生活在過去就會很幸?!?。

ambiguously-ambiguously defined column
(圖片來源網(wǎng)絡,侵刪)

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化圈里,如今不斷被細分的族群似乎都能找到歸屬,所有的標簽也都隨著金融大發(fā)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甚至后無來者)的接受。在這個滿是資本的島嶼上,金錢似乎成為了最不需要被顧慮的關鍵因素。所謂的主流與小眾,傳統(tǒng)與禁忌,也在一次又一次感官沖擊的演出里被模糊。

“檔案重讀”不斷鼓勵著人們重新從另外的角度觀看我們的歷史,即便現(xiàn)在留下的僅僅是是畫質(zhì)不清的周潤發(fā)電影DVD和墻上卷起一角的梅艷芳海報,策展人們還是希望借此方式還魂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年代。

在M+展廳舉辦的“曖昧ambiguously:香港流行文化性別演繹”(Ambiguously Yours)展覽中, 我真實的見識到了早年香港流行文化究竟有多前衛(wèi)。

展覽現(xiàn)場照,“曖昧:我就是我:演繹粵語流行音樂”,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走進西九文化區(qū),隨處可見機械怪獸的繁忙運行,M+博物館這個預計在2019年落成的大樓已經(jīng)無時無刻不在宣示著成為香港文化新地標的野心,M+展亭作為前哨站和臨時展廳,在3月17日正式舉行了它的第三個展覽“曖昧”。

展廳外墻粉刷著的 Andy Warhol 版畫風格的張國榮高跟鞋,梅艷芳以及劉德華肖像視覺似乎是利用經(jīng)典形象進行的波普再創(chuàng)作。

一踏進展廳,暗調(diào)的展廳燈光設計讓我一下子想到了Alexander Mcqueen 回顧展中的一個展廳設置,黑墻中鑲嵌著不同的展示藝術品,與傳統(tǒng)的白墻相比,這樣的設計確實更能夠給觀眾制造更為深刻的沉浸式體驗,策展人介紹這樣的暗調(diào)設計是為了模擬演唱會后臺的空間環(huán)境。

張國榮于《跨越 97 演唱會》穿著的高跟鞋,1997年,藏品由施南生借出,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01

展覽的第一部分是“我就是我:演繹粵語流行音樂”。

入口的左邊一臺小的LED屏幕播放著張國榮的演唱會視頻,四面臺上的張國榮與身著SM意味黑色皮衣的舞者進行著表演,讓人很難不和 Madonna 在 《Human Nature》 MV 里的場景裝扮進行聯(lián)系。

服裝確實是性別特征最為直接的外化體現(xiàn),在拋棄了日常服裝所具備的實穿性要求后,舞臺服裝成為了歌手音樂內(nèi)涵的延伸,更可能成為歌手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

撇開視覺上的華麗,羅文的孔雀裝,張國榮的紅色高跟鞋似乎都在嘗試打破大眾對于性別認知的刻板印象。

策展人介紹到,張國榮曾經(jīng)特別提出過他穿高跟鞋并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女性,而是認為他是在追求美,美的東西不應該有性別之分,他是男人,他也可以穿高跟鞋。這樣大膽而前衛(wèi)的的概念表達和設計師 Jean Paul Gaultier 的理念不謀而合(就是那個給 Madonna 設計錐形胸罩的人),也促成了他們兩者之后的合作。

展覽現(xiàn)場照,“曖昧:是男是女:角色扮演”,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02

而來到第二部分“是男是女:角色扮演”部分,則可以成為香港迷影者的天堂。

右邊墻壁展示著《霸王別姬》《美少年之戀》的劇照,而在另外一面墻上則用投影連續(xù)呈現(xiàn)著《胭脂扣》(關錦鵬),《八星報喜》(杜琪峰),《金枝玉葉》(陳可辛)以及《重慶森林》(王家衛(wèi))四部電影的片段。

我大概分類了一下,《胭脂扣》和《霸王別姬》里通過傳統(tǒng)戲劇角色進行男女性別互換,這個在中國古代因為重男輕女意識而導致的現(xiàn)象在電影里看來倒有了性別模糊的趣味。而剩下的電影更多是在以香港這個飛速發(fā)展都市里人物情感狀態(tài)多樣化為主題,不論是同性之間的曖昧,還是略帶戀物傾向的“公仔之戀”。

物欲的橫流,社會的劇烈轉(zhuǎn)變和居住空間的壓縮使得各種情緒更容易被極端化,抽象的情感也隨著資本主義而變成一件一件具象化的商品,貼上了不同的標簽。

《號外》雜志第 173 期封面,1991 年,藏品及圖片由 City Howwhy Limited 借出

又一山人/黃炳培 《重慶森林》電影海報,1994 年,M+ 藏品,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03

進入到名為“ambiguously你的輪廓:藝術,設計和商業(yè)”的第三部分,我更為強烈的感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化延伸。

唱片封面,雜志封面,硬照拍攝以及平面設計聯(lián)結(jié)了視覺,音樂等各個方面的創(chuàng)意人士共同創(chuàng)作。在一面巨大唱片封面墻上,你可以找到各個年代的服裝流行指標,而在與《號外》雜志合作的封面整合部分,我不僅看到了黃耀明以及林青霞的初出茅廬,也看到了艾未未和左小祖咒的變裝結(jié)婚照。

真正吸引我的是幾組由夏永康以及李志超拍攝的攝影作品。夏永康并沒有展示他所為人熟知的標志性攝影大片,而是把他在職業(yè)生涯中的私人拍立得相片剪輯成一組小視頻在一臺小電視上播放。另外一組由林憶蓮,張學友,方力申和何韻詩作為主角的黑白照片則呈現(xiàn)出他們之間微妙的情感暗流。

而攝影師李志超則有著完全不同的視角,這位導演了電影《妖夜迴廊》的藝術家在不同的大牌明星(特別是男明星)身上挖掘出十分有趣的特質(zhì),如同策展人介紹的,他的鏡頭并不以傳統(tǒng)的男性視角(Male Gaze)出發(fā),而采取更為模糊中性化的視角去捕捉被拍攝者身上敏感脆弱的特質(zhì)。

在他的照片里,吳宇森,劉德華都呈現(xiàn)出一種有別于以往的形象氣質(zhì),這種拍攝者和被攝者之間有趣的互動和化學反應給予觀眾一個全新的觀看角度。

李志超,演員/歌手劉德華相片1985 年,藏品由 Helen Lee 借出,?李志超

  04

在展覽的第四部分, 策展人為了探索香港流行文化檔案和波普文化(Pop Art)之間的關系,選取了一些當代亞洲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進行并置展覽。

在日本藝術家田名網(wǎng)敬一的拼貼畫作品中,能看一些到同《重慶森林》海報的呼應和對照,但除此之外,在這個展區(qū)大多數(shù)其他包括了新加坡和香港當代藝術家在內(nèi)的作品里,并看不到足夠令人信服的作品與作品、作品與展覽主題之間的聯(lián)結(jié)。

盡管如此,石家豪的香港大樓女性化擬人呈現(xiàn),黃漢明一人分飾多角的馬來西亞電影致敬作品還是體現(xiàn)當代流行藝術發(fā)展的某種傾向。

田名網(wǎng)敬一,無題(拼貼簿 4_02),1969 年,M+ 藏品,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幾年前年少無知的自己曾經(jīng)和幾個朋友興致勃勃地去到北京某個百貨區(qū)參觀他們舉辦的“歐美流行巨星服裝展”,展品包括“邁克爾杰克遜的水晶手套”和“麥當娜的致敬瑪麗蓮夢露的胸衣”。

我當然不是說M+的“模糊”展覽就如同這個以明星為噱頭的商業(yè)炒作,這些物件的展示當然有其十分珍貴的價值,對于那些曾經(jīng)為香港偶像瘋狂的迷弟迷妹們來說,這絕對是一次值得前往的展覽。

但是除去對于偶像愛屋及烏的戀物崇拜以及物件本身帶來的戀舊情節(jié)(Nostalgia),還剩下些什么?

在那只為觀眾所熟知,又一次一次被強調(diào)先鋒價值的自帶光環(huán)的紅色高跟鞋背后,是否有著我們不曾發(fā)現(xiàn)的文化碎片,就像夏永康收集未被客戶錄用的攝影作品廢片,就像周耀輝從錄音室里收集的那些歌手錄音時被剪掉的呼吸聲。在被提醒的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再發(fā)現(xiàn)。

  05

展覽“曖昧:香港流行文化性別演繹”(Ambiguously Yours)將在香港M+展亭展出至5月21日。

下方是更多展覽現(xiàn)場照片:

陳國華為羅文告別演唱會《羅文的光輝舞臺》設計的舞臺服飾,1996 年,譚明玉女士捐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藏品,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劉培基為何韻詩《HOCC Live in Unity 2006》演唱會設計的舞臺服飾,2006 年,劉培基先生捐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藏品,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劉培基為何韻詩《HOCC Live in Unity 2006》演唱會設計的舞臺服飾,2006 年,劉培基先生捐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文化博物館藏品,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梅艷芳《壞女孩》黑膠唱片封套1987 年,M+ 藏品,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展覽現(xiàn)場照,“曖昧:普普流行化”,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展覽現(xiàn)場照,“曖昧:普普流行化”,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展覽現(xiàn)場照,“曖昧:你的輪廓:藝術、設計與商業(yè)”,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展覽現(xiàn)場照,“曖昧:你的輪廓:藝術、設計與商業(yè)”,圖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展覽信息

  名稱:「曖昧: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性別演繹」

  地點:香港西九文化區(qū)M+視覺文化博物館

  時間:2017年3月17日—5月21日(早上11 時至晚上6時 星期三至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Written by : 李碩馭宙

【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創(chuàng)想計劃,并獲得授權(quán)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假如消亡已成定局,我們還可以為失落的章節(jié)做些什么?

  乾隆再次發(fā)聲:農(nóng)家樂審美這個鍋,朕不背!

  乾隆:瞅你們曬的都是啥破奶茶,還排隊3小時……

  國博講解員袁碩眼中的人類進化史,遠比你所想象的殘酷

  認識了倪瓚才知道,以前遇到的潔癖都是假潔癖

  在我知道了這些博物館的真相之后,忍不住哭了……

  “這么苦是為了什么?”“敦煌”

  七步速成化妝術,唐朝美女約會必備

  全世界第一只死后被同性不可描述的鴨子,就在這個博物館里

  郢王妃之死,是因為朱元璋的殘酷,還是因為朱棣的霸道?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摩蘇爾博物館慘遭毒手的文物,真的都是復制品?too simple,too naive!

  新版“看展覽”APP上線啦!

  更及時、更全面的展訊

  正在那里等你!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QQ群:博物館.看展覽交流群

  475225203

-- 展開閱讀全文 --